大型灌排泵站:旱能灌、涝能排
雷小波 李 俊
从古代“抱瓮而出灌”,到后来的辘轳、水车,再到如今的泵站,提水灌溉方式不断进步。作为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灌排泵站对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更新改造,让大型灌排泵站重焕生机
我省大型灌排泵站工程,建设时间较早,运行时间长,受当时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限制及维护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机电灌排设施老化严重,泵站灌排效率降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能源浪费也比较严重。
国家2009年启动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我省有27处大型灌排泵站进入国家规划“笼子”,规划更新机组2229台(套)、改造装机34.49万千瓦,主要改造内容包括:泵站建筑物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机电设备及泵站管理的变配电设备改造或更新、泵站金属结构及压力管道改造加固或更新、计算机监控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或技术升级、泵站管理设施及生产保障设施完善和改造等。
截至目前,全省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到位总投资13.51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1.96亿元、省级配套资金1.45亿元。到2018年11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2.61亿元,到位投资完成率为93.3%,共计更新改造机组2103台(套),装机功率28.21万千瓦。其中,2018年国家安排王家湖、沈家湾、中洲、东保、马井、天井碈、胜前、花岩、红岩、段江、渡口、青冲12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到位总投资1.17亿元,已完成投资1.08亿元。
十年接力的更新改造,让大型灌排泵站重焕生机。韶花、甘溪、青山、苏洲坝、红旗、国营、红卫、木鱼湖、许家台、大丰、南门桥、鱼尾洲、蒋家嘴、竹埠港14处大型灌排泵站,已全面完成规划内更新改造任务,成为大地丰收的保障。
初步形成排灌体系,助力“灌溉网”
被誉为“亚洲第一泵”的青山水轮泵站,位于临澧县杉板乡坪山村与新安镇洞坪村交界处,改造前装机8900千瓦,设计提水灌溉14个乡镇33.02万亩农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青山水轮泵站。2009年,青山水轮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开工,总投资达9300万元,改造内容包括:在原有青山水轮泵房尾部重建新水轮泵房,安装5台额定功率为2400千瓦的水轮机、5台功率为2500千瓦的水泵及辅助设备等,泵站设计单机提水流量3.1立方米每秒,泵站工艺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轮机与水泵同轴简单传动原理改为通过齿轮箱增速后带动高效水泵提水。青山水轮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于2013年主体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总装机扩大到1.2万千瓦,提水效益、输水能力大幅提升。以前,水轮泵开机20台时,水到南干渠分水口需要20多个小时,现在仅需10小时左右。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后山溪泵站,是该县唯一的一座中型泵站,主要承担渠阳镇等地农田灌溉任务,灌溉面积1.2万亩。2013年,后山溪泵站与怀化市鹤城区红岩泵站一起立项,于2015年10月开始更新改造,2018年7月20日全面完成土建工程及电器设备、水泵机组安装等所有建设内容。在今年夏季抗旱的关键时刻,后山溪泵站3台新装机组从7月22日至8月11日连续运行20天480多个小时,每天抽水6万余立方米输送到下游灌区,保证了8000多亩严重干旱的稻田恢复灌溉。当地群众点赞:“后山溪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真是及时雨!”
我省27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改善、新增灌溉面积198万亩,改善、新增排涝面积147万亩,累计增产粮食3.58亿公斤。尤其是在抗御2013年特大干旱和2017年洪涝灾害中,大型灌排泵站充分发挥“旱能灌、涝能排”的抗灾效益,最大限度降低了水旱灾害损失。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朱健荣表示,我省如今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泵站为依托,小型泵站作补充、河网渠系相结合的排灌体系,为构建丰枯相济、旱涝保收的“灌溉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